<转贴>接触交易的最初几年——致“9万里”

回复
头像
walkerchen2010
帖子: 345
注册时间: 2018年 11月 20日 19:13

<转贴>接触交易的最初几年——致“9万里”

#1

帖子 walkerchen2010 » 2020年 12月 17日 18:39

“9万里”朋友:

这阵子生病,我给自己放假休息一下。有了闲暇,也来海洋论坛的看了几次,发现“9万里”朋友在我的老帖子后面有好几处留言。当然,对我的帖子,“9万里”朋友持否定态度,或者说“不以为然”更准确些。类似的否定意见,别的朋友也提出过很多。这很自然、很正常,毕竟,我谈的不过是一些“自以为是”的想法,一孔之见而已。况且,我“以为是”的东西其实也在“演化”,今天“以为是”,明天回头看就未必“以为是”。

“9万里”朋友提醒我别把事情想复杂,我会留意的,谢谢。

既然有时间也有兴致,跟“9万里”朋友聊几句,应当是很开心的事情:

一、接触交易的最初几年


我接触交易的时间比较长。时间长,不表明水平高,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。时间越长,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就越多,却是事实。你说自己交易时间不长(一年多),我就跟你聊几件“短时间内不容易经历到、观察到的事情。”

1、赚钱不算什么
有句话,几乎成了我的“口头禅”:“市场上没有什么是确定的,但是有一件事是肯定的——那就是,没有人没赚过钱、没有人没赚过大钱。”

在市场上赚钱,只要承担头寸就可以了。赚钱本身,不算什么,也不说明什么。任何方法,且不说什么系统交易方法,即便是求签算卦、打探小道消息、买入就不再管,都有特别切合市场、特别能赚钱时候。一种方法在一段时期内赚钱,不算什么,也说明不了什么。

在顺风的时候,保持符合实际的谦卑;在逆风的时候,保持符合实际的信心。这是老生常谈,真正做到的人却很少,如果不是没有的话。

这让我想起自己的一段经历。多年前,我刚离开国内市场开始在美国市场交易股票,有几年的时间,“赚钱,就像撑着伞走在暴风雨里,挡都挡不住,不要都不行。”那时候,我有一套交易规则,也基本上没有抵触地执行了这套规则,效果出奇地好。我觉得:“无论国内市场还是海外市场,交易不过如此而已!有这套规则就够了!”——这显然不是一种“顺风时保持谦卑”的正确态度。直到我进中央部委工作,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,精神面貌也出现了微妙的改变,一切嘎然而止了。虽然依旧赚钱,但是交易业绩与心理预期之间有很大距离,交易上一切都不对劲。“是不是交易规则有问题”,“是不是交易方法需要完善”,“我是不是应当学习更多的东西”,“是不是市场条件发生变化,老方法不适用了”……但是,我没有明智地问这样一个问题:“是不是我发生了什么变化?”

回顾起来,我那时候的交易方法没什么特别,既谈不上高明、也谈不上不高明,和其他方法没什么高下之分。既然求签算卦、买入就不再管,都有特别切合市场、特别能赚钱时候。在几年里,碰巧用一套方法赚了钱,不算什么,也说明不了什么。即便不是用这种方法而是用其他什么法子,那几年我也仍旧会很赚钱。因为,造成差异的关键,并不在方法上。

侥幸认识到这一点,是帮助我后来从那段交易低谷中走出来的决定因素。

2、“正确生活方式”
在答复留言时,我曾经谈过这样的看法:
“你谈到自己有近5年的‘投机经历’。按经验来说,一个人,只要当真把交易作为一门生意来做,无论是否采用系统交易方法,摸爬滚打几年,通常都能赚到钱,至少是开始赚钱。就这一点而言,5年已经够了。
但是,一个人,要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,特别是通过做交易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,5年通常是不够的。当然,这也因人而异。有的人天生幸运,还是个孩子的时候,就走上了正确的道路;有的人却是历尽艰辛才能摸到门径;有的人甚至要凭借特殊的机缘才得以最终步入正途;有的人终其一生也没有。在这上面,我自己走过太多的弯路、浪费了太多时间。也许你能更快些,祝愿你更快些。”​

重复说过的话,是因为这恰恰是接触交易的最初几年难以察觉到的问题。所谓“正确的生活方式”究竟是说个什么呢?

有位“robinxing”朋友在留言中写了这样一段话:
“我来自于一个矿山,父母是矿上的普通职工。我依靠努力考上大学,留在大城市,性格也较为内向,和领导同事交往有一定的问题,我老是认为他们不并不是善意的。后来我辞了职,经过一段痛苦的过程,目前小有收获。我虽然在交易上悟出了门道,但过去的心理问题依然存在,相反我把很多的时间用来思考交易上的问题,搞的自己很累,有的时候也觉得没意思。有的时候看到有些人很快乐,虽然经济上比他们好,但觉得自己不太值得。”
“……我意识到很多人和肮脏、愚蠢的动物差不多,有种悲观的态度,看清楚自身的境况并不让人愉快。”​

另一位朋友“cc005416”是这样说的:
“我是一个职业的独立交易员,每天穿着睡衣坐在电脑前面操作。身边的朋友很少对交易感兴趣,有作交易的和我的理念却又完全不同……”​

举两个例子就够了。他们遇到的正是如何“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,特别是通过做交易找到正确生活方式”的问题。在接触交易的最初几年,这个问题并不突出。但是,路再向前走,迟早要面对它。还是重复说过的话:
“为什么要做交易呢?对许多人来说,是为了‘挣大钱’由此‘过上好日子’。‘挣大钱’似乎是一道‘门槛’,跨过了这道坎,就万事大吉、一马平川了,从此可以在海边撑起太阳伞逍遥度日。然而,滑稽的是,交易的‘秘密’恰恰是:要先‘过上好日子’,然后才能做好交易。在生活的‘好时光’到来前,交易的‘好时光’不会来临,至多只是上上下下、进进出出的大喜大悲。”​

这不是什么深奥的哲学,而是每个交易者最终要面对的现实。

3、生活和交易都是个“悖论”
效率,意味着只做有用的事!但是,“什么才真的有用”,在接触交易的最初几年往往会弄反。直到多年后,回头看过去,才不得不感叹:“原来一切都是反的!”。

简单的,看似复杂;有用的,看似无用;实在的,看似空洞;相关的,看似无关;一致的,看似矛盾……

相反,不必要的纠缠和噱头,总给人留下简单清楚、易于理解的印象;不实际的空谈,听起来有板有眼、实实在在;可有可无的玩意,显得不可或缺;矛盾的做法,反而看似一致……

“真假难辨”,是这个世界阻碍交易者快速成长的“障眼布”,或者说是一道筛子。

4、聪明和水平高
交易需要你做正确的事情,但是不要求你“聪明”、更不要求你“水平高”。在接触交易的最初几年,交易者往往把“聪明”和“水平”看得过重。做正确的事,通常不仅让别人而且也让自己觉得自己很傻、很蠢、很没面子。对于“自己是否显得聪明、有水平”这件事,在意还是不在意,是区分“新手”与“老手”的重要标志。

5、交易的精神层面不仅仅是个“心态”问题
“心态”,是可以调整的。如果交易的精神层面仅仅是个“心态”问题,那一切就好办了:调整调整就行,睡个好觉、作息规律、严格要求自己、多许下几个美好的心愿、多交几个朋友、鼓励自己勇敢一点儿、激励自己不要悲观、劝自己更理智一些、做做深呼吸……无非这些。
接触交易的最初几年,交易者往往是这么想的;那些探讨所谓“交易心理问题”的流行读物,说的大体也是这些;所谓“行为金融学”,什么“锚定效应”之类,无非是换了种说法,就像“买价低卖价高就赚钱”一样,属于没有信息含量的废话。总之,“心态”是个认识问题,控制情绪,改变看问题的方法和角度,似乎“就够了”。

然而,实际情况并非如此。这里不展开谈,但是,举个例子,说明现实情况还是可以的。“9万里”朋友说自己喜欢看《股票做手回忆录》,那就用Jesse Livermore做个例子:

Jesse Livermore对待交易的态度是严肃的,尽可能以他那个时代和他的条件能够做到的“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”来研究、解决交易问题,不断完善、改进自己的交易技术。据我所知,他使用纸笔,凭借异于常人的心算能力和记忆力,将交易规则放到历史数据中检验,虽然这种检验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“历史回测”。另一方面,他也是一个勇于诚实反省自己的人,从交易得失和生活小事中,努力挖掘自己看问题的方法、角度有什么不对,尽力调整和改善自己的交易心态。他几十年的不懈追求,本身就足以让人为之动容!

但是,如果宏观地、大跨度地看他的一生,谁都会发现一个明显的模式:迅速赚一大笔钱——不久就莫名其妙地赔光——再赚更大一笔钱——很快又莫名其妙地赔光……从他最初在“对赌公司”做就是这样,到纽约交易股票是这样,在芝加哥交易商品还是这样。唯一不同的是,他的交易规模越来越大。头寸大了,盈亏自然放大,赚的更多,赔的也更多,赚得更快,赔的也更快。什么都没有变!只是同一出“戏”,演得场面越来越大而已。

需要再次强调是,在每一次赔钱后,他都认真地总结了经验教训,保证不再犯同样的错误;他的交易方法,据我所知,是改进过多次的;而且,为了解决交易心态问题,据说曾到大学旁听过心理学课程……然而一切都是徒劳!什么都没有变!只是同一个剧本反复上演,落个场面越来越大而已。

最终,或许他自己看明白是怎么回事了,技术、方法、心态调整都挡不住这出“戏”不厌其烦地上演。他决定不玩了,或者说不再被玩,一枪把自己崩了,最后的遗言是写在餐巾纸上的一句话:“我的一生是失败的一生,失败的一生,失败的一生……”

一个伟大的天才,一个不屈不挠的灵魂就这样被“耍”了几十年。他能用开枪自杀这种方式,坚决停止这出没完没了、不厌其烦的“戏”,坚决不再被玩,这本身就是气魄和胆识。有这样的气魄,无怪乎他的“戏”能越演场面越大。

显然,在改进技术方法、调整心态的同时,一定有什么东西,不能被简单地加以“调整”,因而始终没有改变。相应地,他那出“戏”的剧情也才始终未变。 那个东西是什么呢?是“心态”吗?

极端一点,换个角度想:假设Jesse Livermore没有总结经验教训,没有检验交易规则,没有改进技术方法,没有反省自己,没有调整心态,而仅仅以他的胆识和气魄不断放大交易规模,每次赔光重头再来,他一生的境遇会有什么不同吗?
要想改变结局,到底什么才是关键?​

在接触交易的最初几年,交易者很难发现并且提出这种问题。相反,多数人认为时代变了,科学进步了,资金管理、风险控制、数学模型更完善了,交易策略可以方便地用电脑回测了,Jesse Livermore的悲剧不会重演。是的,很难重演,因为在严格的资金管理规则下,玩不了Jesse Livermore那么大——只能在更小的舞台上,以放慢的速度,不厌其烦地表演每个交易者自己的剧本。无他,仅仅是交易规模小一些罢了。

技术进步,对每个人是机会均等的,每个时代都有天才和平庸的区别。不认真对待Jesse Livermore的悲剧,潜台词是自己比Jesse Livermore这个伟大的天才,这个不屈不挠的灵魂还要伟大。这是很狂妄的!不幸的是,在接触交易的最初几年,交易者往往真就这么狂妄。狂妄的依据,是有更好办法“调整”了。

6、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,“痛处”就是入口
什么是“痛处”,一碰就疼,一碰就躲。碰到“痛处”,人会不由自主地否认、辩解、反抗、反击……简单说,没问题不会跳得老高。因此,一旦发现自己有强烈的、不可遏制的冲动要否认、辩解、反抗、反击……机会之窗就打开了,“入口”就在眼前。
在接触交易的最初几年,交易者往往刻意维持“正面”的心态,回避“负面”心态。由此,每每错失“门径”,绕着围墙打转转。

二、久病成医
我们中国的说法是“久病成医”,西方的说法是“没有受过伤的医生,没有资格给别人治病。”意思接近。

我没有资格做医生,可的确是个病人。

就我来说,理智是强项,感情是弱项。一个方面有多强,另一个方面就有多差。遇到问题,我每每诉诸理智,而不能象“幸运儿”那样:不做一件事,你问他问什么,他只知道自己不喜欢,所以不做;做一件事,你问他问什么,他只知道自己喜欢,所以做。回头看看,他根据喜欢、不喜欢做出的决定,非但不比我的理智抉择差,往往还更妥当些。

情感时常困扰我。正因为困扰,所以关注得多。这也是个悖论:一个偏重理智的人,谈情感困扰会多些;一个偏重情感的人,爱在规则之间纠缠。人们都是关注那些给自己造成困扰的东西,也总把自己费力得到的东西当个“宝”拿给别人看。

《股票做手回忆录》里,Jesse Livermore曾经不厌其烦地描述自己无法拒绝一个推销员,以致违心地买了一套原本无意购买的百科全书。他把这当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加以研究,甚至发现这和导致自己在棉花投机上失利的心理是一致的。其实,客观来看,何止如此。Jesse Livermore明知被利用而仍然被人利用,以致浪费几年时间;他坚持要偿还可以不必偿还的债务等等,无一不是同一个“心结”使然:不能应付“辜负别人”这种感受。

读到那些故事,我每每想到自己:没人家的作为,却有人家的毛病。出去买东西,如果碰上热情的销售员,为了“不辜负”他,我每每买单,事后觉得懊悔。抛开买东西这种小事,我生活中许多遗憾与此不无关系。对于绝大多数没“病”的人来说,这些根本不成其为问题。然而,应付情感,对我确实就是个问题。

的确,我只是稍稍提出一些问题而已,这些问题也只是面对情感困扰不得不做的一点点观察。有的朋友觉得我其实什么也没说,那是再贴切不过了。是的,我在路上看到的风景远比帖子中描述的来得丰富、深刻,我也愿意无所保留地分享沿途见到的所有风景,对一些问题我也的确有“自以为是”的答案。但是,更深入地探讨这些东西,确实需要个“心理时刻”,感觉合适、有必要才行。那个“心理时刻”会不会出现,天知道。到目前为止,只是提出“问题”,没有答案、只有问题。

对人有用,是一个人找到正确生活方式的不二门径。对此,我比过去更加深信不疑了。我把自己在路上看到的一些风景告诉“9万里”朋友,希望多少有点儿用处。我也感激“9万里”和其他朋友把自己道路上看到的风景说给我听,对我确实很有用!

回复